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重庆观鸟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发新帖

收听

听众

主题
发表于 2015-9-28 00:50:14 | 查看: 3908| 回复: 9
本帖最后由 epiphytecq 于 2015-9-28 00:54 编辑

金佛山喀斯特桌山景观(摄影:许鹏).jpg


金佛山:喀斯特桌山的鸟类世界

金文驰 张钦伟


(本文发表于2015年7月《生命世界》)




尚待探索的鸟类资源

            从重庆驱车南行,一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的脚下,这里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抬眼望去,多级几乎垂直的灰白色陡崖高达数百米,将整个山体完全环绕起来,山顶宽平,缺乏突出的山峰,金佛山就这样如一张巨大的餐桌横亘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一桌子般的喀斯特山体不仅在我国难得一见,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凤毛麟角。2013年,国际喀斯特权威专家保罗•威廉姆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等专家将其定性为喀斯特桌山,这是一种全新的地貌形态,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金佛山“是喀斯特桌山最典型的区域”。从金佛山的地表到地下,落水洞、石林、悬谷、盲谷、单面山和洞穴等喀斯特景观林林总总,构成一幅磅礴立体的自然画卷。

金佛山在重庆的位置(制图:金文驰).jpg


金佛山低海拔地区的喀斯特盲谷(摄影:金文驰).JPG

        金佛山在我国处于衔接东西、融汇南北的地理十字路口。从海拔500余米的山麓到2238米的风吹岭,瀑泉洞林孕育了全球同纬度喀斯特地区中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尤以植物多样性著称,金佛山原产的种子植物高达4768种,约占到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历来受到植物学家的重视。而金佛山已查明的无脊椎动物多达1712种,加之上千种植物籽实,金佛山这张巨大的餐桌成了鸟类尽享口福的饕餮之处。

            相对植物而言,金佛山精彩而丰富的鸟儿几乎还藏于深闺之中,由于缺乏综合性的鸟类调查至今我们都不知道这里鸟类的确切种数。目前已知最早来到金佛山进行鸟类标本采集的学者是美国动物学家马尔科姆·普莱费尔·安德森19109月,安德森受伦敦动物学会的派遣,以贝德福德公爵东亚探险队队长的身份走进了金佛山的怀抱。对于金佛山的鸟类,安德森虽然在日记中没有提及具体的种名,但已能鉴定到科级水平。例如,9月19日的日记中写到:“在上到这里的半路上,我射中了一只体型娇小的尾部为红色的鸫科鸟类,它掉落到了水流中。我只好快速跟上,争取在它被冲出掉入的水潭前捞到它。”这一鸫科鸟类应为红尾水,是金佛山低山地区溪涧上的常客。

最早来金佛山采集鸟类标本的动物学家马尔科姆普莱费尔安德森.jpg


            时光流转到1930年。这一年,我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以“研究实用科学,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的中国西部科学院。1933-1934年间,卢作孚院长“于院中极度困难之经济状况下为筹采集之费”,该院生物研究所得以组织大规模采集队分赴四川各地采集鸟类标本,金佛山也在采集区域内。1935年,王希成先生据此批标本发表论文《四川鸣禽之研究》,记录了金佛山包括白额燕尾中国亚种、白顶溪鸲、褐河乌、红嘴蓝鹊、大嘴乌鸦、松鸦普通亚种、发冠卷尾、白颊噪鹛、画眉、眼纹噪鹛、白领凤鹛和黑头黄鹂等13种鸟类。

            直到1964年,金佛山才迎来了另一批鸟类学者:四川师范学院的余志伟、邓其祥、陈鸿熙和胡锦矗等人于是年4-8月间,在金佛山南、北坡15个点进行了鸟类调查。此次采集到1027108种,共788号鸟类标本。其中赤尾噪鹛为四川的新纪录,金佛山也因此成为该种分布的最北界。而此次采集的斑翅鹩鹛在1992年被确立为一个新亚种:南川亚种。

            如今记录金佛山鸟类最多的要算《重庆金佛山生物资源综合考察技术总结报告》,其中列出了228种鸟,不过这一名录早已过时,也远非全面,很多习见鸟种如叉尾太阳鸟便不在其中。但即使以这228种来算,金佛山以全国约万分之一的面积,养育了全国约七分之一的鸟种,种类之丰富可见一斑。金佛山的鸟类区系成分复杂,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混杂现象,加上海拔差异大,垂直分布带间的替代现象较为明显。高海拔地区还有不少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共有的高山鸟种,一些鸟儿也间断分布到了台湾地区的高山上。此外,在金佛山黝黑的溶洞里,也有鸟儿筑巢繁殖,令人啧啧称奇。

叉尾太阳鸟(雄)(摄影:程建军).jpg


叉尾太阳鸟(雌)(摄影:程建军).jpg



收藏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8 00:54:15
本帖最后由 epiphytecq 于 2015-11-10 06:44 编辑

万燕齐飞:上天入地

            不知何时起,云雾渐渐围合,澄碧让位给了一片混沌,这样的天气还能看到鸟吗?带着担忧,我们坐上西坡索道,在雾气中轿厢稳稳地跨过轰鸣的瀑布,掠过高大灿烂的杜鹃花树。突然间,周遭白茫茫的混沌尽退,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我们已身处一片云海之上,而金佛山就如一座平坦的孤岛,漂浮在云海与蓝天之间。这时我的担忧也几乎一扫而空。

            下了索道,气温明显比山下低了不少。向东望去,山体如一只硕大的石龟,龟壳和脑袋栩栩如生,人称“金龟朝阳”。在这里已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燕子,它们快速掠过后便消失在视野中。山体间隐约浮现出一条水平线,这便是有惊无险的绝壁栈道了。走上栈道,凭栏远眺,身后是壁立千仞的绝壁,眼前是翻腾的云海,山风沿着绝壁向上涌起,极为快意。不多时,栈道向右一拐,进入了一个山坳,走到近处才发现这里竟有一个溶洞,洞口不高,却有30多米宽,阴冷的空气倾泻而出,宛如一道无形的瀑布。在洞口的裂缝间、岩石表面凹凸不平的溶窝中,有许多烟腹毛脚燕的巢。这个溶洞还有一个十分应景的名字:燕子洞。

            燕子洞是金佛山高海拔溶洞系统的一个洞口。在金佛山面积仅约10平方千米,看似平淡无奇的山顶之下,在海拔18002000米的范围内,竟发育有3个巨大而古老的高海拔洞穴系统,已探明长度超过20千米,洞穴沉积物已有570万年的历史。它们不仅是我国乃至亚洲具有实际测年结果的最古老洞穴系统,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雨水型平行洞穴系统。

        从洞口向外眺望,在岩壁构成的画框中,成百上千只燕子组成一个个燕阵,在空中觅食,它们翻飞、转向、疾翔,深色的身体在云海的映衬下化为道道剪影,啾啾燕鸣不绝于耳。山、云、洞、燕,竟能构成如此壮阔奇绝的画面!

洞中观燕(摄影:许鹏).jpg


在空中觅食的燕群(摄影:许鹏).jpg

            它们中大多数都为广布我国南方的烟腹毛脚燕,还有少部分为短嘴金丝燕。前者是雀形目燕科的成员,后者名字中虽带一个“燕”字,却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两者亲缘关系很远。短嘴金丝燕的飞行速度极快,在近处甚至能听到它们翼尖划破空气的呼啸声。短嘴金丝燕体长约14厘米,眼睛大而圆,浑身灰褐色,翅狭长而钝,尾成浅叉状。它们看似貌不惊人,其实有着过人的本领:在黑暗的洞穴中筑巢繁殖,通过回声定位,往来于天上地下,简直就是鸟中蝙蝠。和蝙蝠不同的是,它们仅能通过回声定位在洞穴中躲避障碍,并不能辅助捕食。它们“滴答”的定位声人耳可闻,但也包含部分超声波。

短嘴金丝燕(摄影:Jerry Oldenettel).jpg


        金丝燕几乎所有类群都为热带留鸟,仅短嘴金丝燕有明显的迁徙行为,而且其繁殖地远离热带地区。在金佛山高海拔洞穴中繁殖的短嘴金丝燕属四川亚种,主要繁殖地从四川西部向东一直扩展到湖南,繁殖季结束后会迁徙到东南亚的泰国等地越冬。它们的杯状巢穴由唾液和苔藓等物混合而成,其筑巢位置可深入洞穴数百米,洞穴环境不仅有较为稳定的温湿度,更让觊觎卵和雏鸟的掠食者们望黑兴叹。每当短嘴金丝燕归巢时,会快速飞入溶洞洞口,直到光线转暗后才开始减速,并发出定位叫声。金佛山虽不是短嘴金丝燕的唯一繁殖地,洞穴中却有着多个体量巨大的粪堆,足见它们在这里繁殖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此次我们也特意进入古佛洞,对短嘴金丝燕粪堆进行了全面清点,共发现了7个粪堆,对其分别编号。从古佛洞主通道西南末端前序号为1,依次向北洞口方向排序。我们对体量大的124号粪堆进行了测量,其余四处较为零散,不便测量。1号粪堆长20米,最宽处4米,最高处3米;2号粪堆长13米,最宽处3.5米,最高处1.2米;4号粪堆长18米,最高处5米,最宽处7米。

在古佛洞中测量1号粪堆(摄影:许鹏).jpg

            所有的粪堆都有一个共同旳特点:正对粪堆的洞顶上方,或深或浅全都有竖井,这些竖井在洞穴的形成过程中都已定型,不再有流水的痕迹,这样的竖井壁上就是短嘴金丝燕的筑巢之处。这次考察,我们发现147号粪堆上都有新鲜燕粪。其中7号粪堆因为处于古佛洞北段己被开发的五百罗汉走道上,地上是人工砂石路面,管理人员每天打扫,该处留下的正好是一个晚上的便量,在近2平方米的面积上,新鲜粪便约有500克。

            我们先前努力寻找燕窝未果,但在这里却意处发现掉落地上的弧形燕窝大碎片,长约8厘米,因被水浸湿,作巢的唾液呈凝胶状,软而粘手。而在1号粪堆上,我们还发现了完整的灰褐色羽毛,未被腐溶,应是最近掉落的。粪堆中还有新鲜苔藓,短嘴金丝燕返回后正在筑巢。从已测的124号粪堆的体量可以看出,其规模远非短时可以形成。4号粪堆上有一个人工挖出的剖面,底部的粪便己经变得十分坚硬,程度由下往上过渡,上层十分松软,表面便是尚未腐熟的新鲜粪便。目前,尚未取样进行碳14定年,但曾有专业人士推测这些粪堆已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果然如此的话,那古佛洞就是短嘴金丝燕的千年古居了。

掉落粪堆上的羽毛和苔藓,左侧白色丝状物为真菌 (摄影:许鹏).jpg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8 00:57:39
本帖最后由 epiphytecq 于 2015-9-28 01:00 编辑

多彩鹛类

            鹛类(画眉科的统称)可算最具我国特色的鸟类类群之一,我国种类约占全球总数284种的一半,尤以西南地区为盛。金佛山的鹛类也颇为出彩,穿行在山林中,不时能见到戴着一顶白冠的白领凤鹛、行动如松鼠的黑顶奇鹛、鸣声婉转的画眉、羽色清丽的红嘴相思鸟、有着大弯嘴的斑胸钩嘴鹛……不一而足,让人目不暇接。

白领凤鹛(摄影:程建军).jpg


黑顶奇鹛(摄影:程建军).jpg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包含画眉在内的噪鹛属鸟类。噪鹛在全球约有50种,我国就占了35种,金佛山约有8种。噪鹛通常雌雄同色,翅短而圆,不善长距离飞行,踝骨强健,一个“噪”字生动刻画了噪鹛活泼喧闹,常结群活动的特点,它们往往有较为复杂的社会行为,很多种类的鸣声很是优美动听。从金佛山的山脚到山巅都能看到噪鹛的身影,它们各自有着特定的海拔分布带,种间替代现象明显。山脚最常见的是白颊噪鹛,这也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见留鸟;而山顶则是眼纹噪鹛等高山类群的地盘了。和体长约23厘米的白颊噪鹛相比,眼纹噪鹛体长可达32厘米,体型比前者大出近一半。这是对高寒环境的一种适应,因为体型越大,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可以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眼纹噪鹛(摄影:程建军).jpg

            徜徉于山顶上,公路旁便能看见不少噪鹛。矛纹草鹛褐白相间,虽没有靓丽的色彩,但独特的斑纹依旧醒目。它们三五成群,或在森林地面搜寻昆虫,或在公路上捡拾食物碎屑,一副忙碌的情景。矛纹草鹛在传统分类中被划入草鹛属,而不是噪鹛属。不过2008年罗旭等人的DNA研究表明噪鹛属并不是一个单系,矛纹草鹛也包含在内。

矛纹草鹛(摄影:程建军).jpg


            沿着公路没走多久,“生态石林” 的入口便出现在路边,饱受高山阳光炙烤的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这一阴凉湿润的世界。通常石林中只见岩石不见树木,但这里到处泛着湿气,苔藓矮林生长在石芽石笋之上,厚厚的苔藓则为岩石和树干披上了绿装,如同一座座人工精心培育的盆景。走入其间,进退转折,都被这如画的原始景象所包围。

            一阵“古尔—古尔—”的响亮而悠扬的鸟叫划破了周遭湿得挤得出水的凉气。林石环列,别说看到鸟儿,就连判断它的方位都有些困难。正在为无缘得见而遗憾时,它却跳到一离我们仅56米远的横枝上,伸长脖子打量着我们,原来是一只橙翅噪鹛。这种体型中等的噪鹛不甚怕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时甚至会凑到身旁来打量你,它那灰白色的眼睛总让我想到哈士奇的滑稽样。橙翅噪鹛通身灰褐色,但翅膀却为醒目的橙黄色,尾巴外侧也带黄色。这种在暗淡的体色上带有鲜亮色彩板块的例子还见于其他一些噪鹛类,如赤尾噪鹛的头顶橙色,翅膀和尾部都为绯红。有意思的是,虽然种类不同,但鲜亮的色彩多为黄色或红色。有假说认为,黄光和红光的波长较长,在幽暗环境中尤为醒目,是和背景色区分开的上佳之选,因此这样的羽色现象多出现在喜欢在幽暗环境中活动的噪鹛中。

橙翅噪鹛(摄影:程建军).jpg

            关于噪鹛的分布,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在1982年根据形态特征提出了一个排挤假说:较高级的种类分布于起源地——横断山地区,而较低级的种类则被排挤出横断山。这和被普遍被接受的较低级的生物种类多分布于起源地的观点相异。罗旭等人的DNA研究表明,9个分化时间较早的噪鹛种类,如纯色噪鹛、蓝翅噪鹛、细纹噪鹛、黑顶噪鹛和白冠噪鹛等,除细纹噪鹛外在横断山都有分布。这似乎表明排挤假说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噪鹛属的分布问题。

黑顶奇鹛(摄影:程建军).jpg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8 00:59:37
本帖最后由 epiphytecq 于 2015-9-28 09:40 编辑

在西南和台湾间翘首相望

            金佛山海拔约2000米的山顶平台为一古老的夷平面,地势起伏和缓,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苍翠的灌丛和亚高山草甸。除噪鹛外,这里的高山鸟类可不少。灌木丛中一抹棕色在上下跳动,定睛一看,原来是只灰头鸫,它头颈部灰褐色,喙和眼眶为亮黄色,在星星点点的红色果实映衬下更显得精神十足。而棕胸岩鹨的羽色要鲜亮一些,胸部棕红色,腹部白底而带黑色条纹。

灰头鸫(摄影:程建军).jpg


            刚走到亚高山草甸的边缘,便听到两声尖锐的“批—批—”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只色如葡萄酒般的小鸟正在啄食蓟属植物的种子,它的重量把果枝都压弯了,还起劲地歪着脑袋大快朵颐。它是金佛山的明星鸟种之一:酒红朱雀,光听这名字几乎就能想象出它卓然的风采了。这一雀科朱雀属的鸟儿体长约15厘米,雄鸟浑身暗红,眼睛上方各有一道向脑后延伸的白色眉纹,带有丝绢光泽,熠熠生辉,翅和尾为灰褐色,边缘带有很窄的一道红色条纹。它们喙部粗壮,适宜啄食植物种子。和雄鸟相比,雌鸟就暗淡多了,浑身上下灰黄色,没有一丝红色,简直是一位“灰姑娘”。要是不熟悉的人见了,恐怕会把雌鸟和雄鸟看作两个物种吧。它们喜欢在近地面的草甸灌丛中活动,往往会在一处呆很长时间。

酒红朱雀(雄)(摄影:程建军).jpg

酒红朱雀(雌)(摄影:程建军).jpg

            酒红朱雀共有两个亚种,生活在金佛山的是指名亚种,分布在我国西南以及喜马拉雅地区海拔2000-3400米的高海拔地区,不甚常见,不过在金佛山山顶却是常见的“菜鸟”。而另一个亚种——台湾亚种仅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海拔2300-2900米的地带。两个亚种的分布区互相孤立,相隔千里遥遥相望,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西南-台湾间断分布格局。

            这一看似费解的的间断分布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假说认为,自第三纪晚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和台湾都经历了较为强烈的抬升过程,直到约五六百万年前才基本定型。此后全球气温周期性升降,在寒冷的冰期中,两级冰盖充分发育,海平面比现在低了许多,以至于台湾海峡也暴露在海平面以上,台湾和我国大陆地区便连为一体。随着气温的下降,一些原本生活在西南地区较高海拔的山地物种也向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迁徙,它们中的一些种类便扩散到了台湾。而气候转暖后,台湾海峡再次将台湾和大陆地区隔离,山地物种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最终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西南-台湾间断分布格局。

            同一个物种分隔两地后便分道扬镳,假以时日便能分化出不同的物种。传统分类中,酒红朱雀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的两个亚种虽然在形态上有些许差异,但还是被看做一个物种;而DNA研究表明,这两个亚种可以看做两个独立的物种,其分离的时间据推测约在距今170万年前。酒红朱雀并非鸟类中西南-台湾间断分布格局的孤例,仅在金佛山鸟类中,具有这一分布格局的就还有绿背山雀。此外,我国约200种维管植物也具有这一间断分布格局,如黄杨科板凳果属的板凳果。


绿背山雀(摄影:程建军).jpg

            无论是穿梭花间的太阳鸟,翱翔天际的燕群,憨头憨脑在林中觅食的各种噪鹛,还是颇具生物地理趣味的酒红朱雀……金佛山这座喀斯特桌山的鸟儿精彩纷呈,同时也等待着深入的探索和发现。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8 09:28:51
好文,收藏,学习!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21:52:45
神马时候回来再访金佛山啊!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22:19:12
酒红朱雀 发表于 2015-9-28 09:28
好文,收藏,学习!

过奖过奖了 呵呵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0 22:20:27
huaxi 发表于 2015-10-10 21:52
神马时候回来再访金佛山啊!

我也想回来啊 一直没机会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4 21:17:00
学习了每年都想去感受一下它那迷人的气息!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7 23:12:24
云湖邀月 发表于 2015-10-24 21:17
学习了每年都想去感受一下它那迷人的气息!

太客气了,金佛山的确是一大宝藏

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重庆观鸟论坛   

GMT+8, 2024-3-28 19:06 , Processed in 0.0585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