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正 于 2020-2-7 13:19 编辑
重庆鸟类新纪录——白肩雕发现小记
韩 正 我参加重庆观鸟会每年两季猛禽迁徙的观测活动已经三年了。不知什么原因,2019年重庆观测到的过境猛禽比前两年都少。春季迁徙过境重庆的猛禽就比前两年少很多,进入秋季雨天特别多,全国降雨都多。有时候虽然重庆天气看上去不错,但因猛禽迁徙路线的北面有降雨阻隔,重庆也还是看不到几只迁徙过境的猛禽。经常一天才记录一、二十只,有两天甚至守候一天一只都没有记录到。与往年猛禽迁徙高峰时动辄成百上千只一天相比,落差太大。
进入十一月份,秋季猛禽迁徙高峰已经结束,但有经验的观鸟人说,现在正是各种雕迁徙的时候,因为雕的迁徙在春季比多数猛禽较早,在秋季又比多数猛禽为晚,所以在猛禽迁徙的高峰时期反而不太容易看到雕。
11月4日这天预报多云,因前面连续几天天气都不好,我猜想可能被坏天气阻滞在路上的猛禽会利用难得的好天气赶路,也许今天能记录到的猛禽会多一点。于是早早就赶到明月山的观察点。
明月山是南北贯穿重庆主城区四条平行岭谷中靠东的一条,我们选择的观察点在靠近长江北岸的一处小山头,海拔六百多米,山头西面有一排杂树遮挡,形成一片视线死角。在早、晚或云层较低时,迁徙的猛禽会降低飞行高度。如果它们从这边以较低高度飞过,我们就可能看不到它们。另外在山岭东面是一片开阔的谷地,当能见度较低时,迁徙的猛禽也经常从东面较远山谷中飞过去,因距离太远及雾霾原因也常常被漏掉。除了这两个缺憾,这个观察点还是非常不错的。上一年秋天,这个点曾经一天中记录到五只草原雕,重庆其他几个观察点好像还不曾有过这样的记录。
我在将近八点钟时到达山顶,在山脚时就发现山上笼罩着大雾,山顶的能见度才几十米,这样的天气当然不可能有猛禽迁飞,即使有我也看不见。但既然来了,没办法,只有等雾散呗。
等了约三个多小时,雾才慢慢开始消散。大约在11点半左右,终于有一只鹰从天上的雾里隐隐约约现出来,是凤头鹰!我随即打起精神,用望远镜努力在雾里搜索。到了十一点五十分,又一只猛禽若隐若现出现在满布薄雾的空中,直觉感到翼展比较大,可能是雕!心里不由一阵窃喜,赶快抓起照相机拍照。拍了几张后立刻看了照片,确认果然是雕!连忙一阵狂摁快门,连续拍了几十张照片,可惜因为天上有雾,且飞行高度不低,几十张照片竟没有一张清晰的! 这三年里陆陆续续也见过一些雕,比较容易见到的有蛇雕和乌雕,草原雕去年也见到过几次,我能辨识的大型雕仅限于这三种。至于靴隼雕和白腹隼雕因相对小一些,在我心目中还不能与蛇雕、草原雕等大型猛禽相提并论。但今天见到的这个雕却让我有些疑惑:它也很大,肯定不是乌雕和蛇雕,有一点像草原雕,但和我前面见过的草原雕又不太像。曾多次听鸟会里有老师说:重庆其实可能会有机会见到金雕和白肩雕,但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正式记录。这两种雕我都没见过,也不认识,更没有想过我可能最先见到其中的一种。虽如此,心里还是隐约有一种希望,如果这是我没见过另一种雕呢?出于这样一种潜意识,我用手机翻拍了相机屏幕照片发到微信群,试探着报告:来了一只草原雕。很快,观鸟会的卢楠教授就回了一句:怕是白肩雕吧?他这一说,让我心里一阵狂喜,但又怕他是开玩笑,便不放心地问:你当真?教授回答说:他觉得像是白肩雕,但还不能肯定,让我晚上发原片请小暴老师定夺。
那天后来记录到的猛禽还是很少,包括这只白肩雕一共才七只。十二点二十八分最后一只凤头鹰飞过后,到两点钟天空再也没有猛禽出现。查天气北方一路都是阴雨,估计再守候下去也不会有大的收获,我便早早收工下山了。
回到家看微信,飞猫老师在群里说了一句:“果真是白!”我还琢磨了半天:这句话什么意思?是说“果然是白肩雕”?还是说照片泛白?晚上原片发到观鸟会,经观鸟会大V小暴老师、飞猫老师鉴定:确实是白肩雕!
能为重庆鸟类增添一项新纪录,心里当然非常高兴。但是虽然是我看到并拍下照片,但我自己并没有把它认出来,是卢楠教授最先指出它是白肩雕。所以说这个新纪录是我发现的有点勉强,起码应该说我和卢楠教授一起发现了这个新纪录。
2020年2月7日
|